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澳門土生葡人


 

 




在今年香港書展展場內賣了多種研究澳門土生葡人的書,其中篇幅最長的,是李長森著:《明清時期澳門土生族群的形成,發展與變遷》。李長森是澳門科技大學教授,本書是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成的,50050萬字,內容詳盡,資料豐富,很具參考價值。

澳門土生葡人是個甚為混淆的概念,一般人當作是澳門開埠後,在此居住的中葡混血後代,其實並不正確。十四世紀澳門開埠時,前來定居的以來自葡萄牙的水手和商人為主,帶來的家眷都是與前屬地如果亞、馬六甲、交趾 支那、香料群島等地的通婚或婚外關係的土著婦女,及生育的下一代。早期高等華人不與葡人通婚,與這些水手交往的華人婦女都是蛋家和妓女,故早年的澳門土生葡人除了葡萄牙血統外,主要是如果亞、馬六甲、印度 支那
、香料群島、日本等後裔,甚少華裔血統。要到較後清中後期,澳門對外交通被荷蘭人封鎖,加上多了華人因信奉天主教改了葡人名字,被接納進土生葡人社區,通婚才日漸普遍。

今天討論澳門土生葡人的書,都以血緣、宗教和文化認同三大因素作為族群的界定。澳門土生葡人把自己稱為Macaenese,意思是「澳門人」,亦稱 Filhos da Terra (Children of earth,大地之子),但不包括族群以外澳門土生土長的華人。他們有自己的土語「Patua, 是本地化的葡語,是葡語與印度馬來語、英語和粵語的結合,過去能說本地葡語是判斷是否澳門土生葡人的標準,但今天能說的漸少,新一代除葡語外,也習慣說粵語和英語了。

早期華人因信奉天主教改葡人名字,居住在望德聖母堂(即瘋人堂)附近的「進教圍,有歌仔唱:「進教圍,割辮仔,唔係姓念珠,就係姓玫瑰」。意指華人領洗入教,要放棄中國人身份,剪辮,西式服裝打扮,取葡人姓氏,如Rosario (念珠,用以念玫瑰經的珠串) Rosa (意即玫瑰)等。

本書有不少有趣的細節,過去少人提及,如過去澳門土生葡人社區因相對封閉,流行族內婚娶,甚至不避近親通婚,婚外關係亦多,非婚生子女也獲得接納。十九世紀英國冒起,香港開埠時,通曉東西方文化和語言的澳門土生葡人過來當中下層官員和文員的不少,他們在香港的發展歷史曾經舉足輕重。上海開埠後也是如此。除了香港政府外,早期的英資洋行如怡和、太古和匯豐銀行也聘用大量澳門土生葡人作文職。又如在菲律賓創立,後來在香港建廠的生力啤酒,便有澳門土生葡人的重要投資。正因為他們人數眾多,香港特別為他們的子女開辦天主教學校,第一家天主教學校聖若瑟書院便因此成立。到我上中學時,聖若瑟和喇沙還有土生葡人班,我們叫他們做「西洋仔」。香港終審法院法官李義(Roberto Ribeiro)便是澳門土生葡人後代,天主教喇沙書院畢業的「西洋仔」。




本書作者明顯對澳門天主教缺乏認識,雖然廣泛引用葡文著作和資料,翻譯卻見錯誤,如澳門主教座堂不可能有「受薪牧師」,因為「牧師」是新教(基督教)的教士,天主教叫「神父(84);「唐人廟」「聖母輔佑教堂」便是前面談到在「進教圍」的「望德聖母堂」(89);香港的「天主教快活谷公墓」正確中文名稱是「跑馬地天主教聖額爾墳場」,簡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巴萊托的女兒「在香港義大利的修道院做修女,亦信仰義大利的聖嘉諾教派」,應該是「在香港的義大利嘉諾撒修院做修女」,嘉諾撒是個來自義大利的女修會,不是教派,她們在香港開辦醫院和孤兒院,還辦了好幾所中小學,如聖心、聖瑪利、聖方濟各等,都是香港的著名天主教女校(272);又澳門沒有「聖羅薩學校」,「聖羅撒」倒是名女子中學;沒有聽過「望德堂區聖文森特協會」,可能是教區內的善會「聖雲仙協會」(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 (322)

4 則留言:

  1.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澳门確有聖羅撒女子学校,大约於68年才关闭。我有一港大校友HC便曾是该校学生,她跟WY也挺熟识。

    回覆刪除
  3. 多謝提醒。我外婆在澳门居住一生,她房东的女兒便是聖羅撒畢業生,那時她们的校服跟香港的一樣。我只是指出,不是聖羅"薩",是聖羅"撒"。


    補充:澳门聖羅撒仍在,我幾個月前还見学生去上學,他们在葡京賭場往新口岸的方向。

    回覆刪除
  4. 我嘛也是土生葡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