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大英帝國的興衰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帝國 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視》(Empire: The Rise &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對大英帝國及殖民主義的興起與沒落分析清楚,值得一讀。


大英帝國的崛起其實充滿偶然因素,十五、六世紀的探險和發現,導致後來的帝國主義式擴張和掠奪,本來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壟斷的,西班牙因在南美洲開採銀礦而成為富甲一時。十七世紀開始,英國和荷蘭才跟隨而上,與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想不到幾十年間脫穎而出,取而代之,成為領土遍佈全球,「日不落國」的世界帝國。


正如眾所周知,英國和荷蘭開展海上爭霸,靠的主要是海盜式的劫掠商船,連英國王室也投資在海盜活動上,坐地分贓,這段並非很光彩的歷史。英國本來便不是富裕強國,也沒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去維持龐大海軍,當建立了海外殖民地後,便依賴北美洲和印度兩個殖民地的供應。弗格森特別指出英國是個島國,沒有蘊藏很多資源,也缺乏足夠的市場。工業革命所以成功,靠北美洲和印度大量進口小麥、棉花等原料,也依賴這些殖民地的市場支撐大量工業生產。換個角度看,英國是最先實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制度一體化的國家,不過當時並不需要逐個國家和市場談判貿易條件,只要倫敦一聲命令,屬下的殖民地那能不跟著指揮棒跳舞?


除了經濟需要外,英國的全球擴張政策也要靠殖民地支持,他們在非洲的多次征伐和鎮壓主要是靠印度軍人,細心讀中國近代史的讀者也不難找出,英國在中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之役,也用了大量印度士兵,中國的英屬租界的警隊中,印裔警察舉足輕重,這些來自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戴紅色頭巾,上海話叫他們做「紅頭阿三」,香港叫「摩囉差」。


英國的非殖化政策,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與美國結盟而作的妥協,其中最重要的部署是撤出印度半島,印度一旦獨立,英國無論就工業原料、市場和兵源都無以為繼,也再無足夠財源去維持遍佈全球的軍事力量,只好匆忙撤出中東和緬甸,跟著撤出非洲,眼睜睜看著這個曾經「日不落國」的帝國結束。因非殖化政策太匆忙草率,不少殖民地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如教派分歧和種族糾紛也未妥善處理,到六十年後的今天還是禍延未斷,這筆老賬倒不知怎樣算和找誰算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