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大國海盜


《大國海盜》這本書是對明、清年時代,活躍在東海和南中國海一帶的中國海盜活動的全新解讀。作者雪珥是澳大利亞華人,自我介紹是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拓荒者。他捨棄傳統學術文章那種羅列大量學術考據和陳列資料的寫法,轉而以充滿個人感情的筆觸,試圖寫出一部近五百年華人海外殖民的悲歌,文字感情洋溢,可讀性甚高。


《大國海盜》書中指出,中國近代最後一次向外顯示海軍實力,是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中國雖然派出鄭和率領空前絕後的龐大艦隊七下西洋,宣示天朝國威,基本取態還是保守退縮,而非向外擴張,因為當時明朝政府只重視陸上的霸權,輕視海上霸權。明皇朝只是滿足於所謂宣示天朝國威的羈縻制度,接受海外諸國表面上稱臣朝貢,實質卻是來中國貿易圖利,更乘機拿本國的破爛土產來搏取皇帝的豐厚賞賜。鄭和七下西洋的結果,反而變成對移居海外經營大業開疆拓土的本國移民的征伐,向外國宣佈置自己子民於不理,任由外地土著魚肉。最後竟然把鄭和艦隊解散,艦船燒毀,連建造艦船的草圖資料也付諸一炬,然後推行鎖國政策,自絕於海洋。

反之,當時西方的海盜在國家力量的鼓勵和財政支持下,群起出海,開展他們的「發現的年代」,他們進而航行全世界的海洋,先是搶劫掠奪,繼而開疆拓土,大量屠殺當地居民,霸佔國土搶奪資源,寫下近代稱霸五百年的第一頁。對遠東來說。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到來互爭地盤,繼而是荷蘭和英國效尤,取西、葡而代之。這些西方國家的海上霸權,莫不是以從事搶劫掠奪的海盜政策開始的。結果奠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基礎,稱霸全球,至今未了。

《大國海盜》指出:王直(汪直)、林道乾、林鳳、鄭芝龍、鄭成功……這些中國海盜都需要兩面作戰:一面迎擊遠道而來的西方同行海盜,爭奪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則必須面對自己國家政府的圍剿。在皇權和西方同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人雖然早在西方之前就開始移民海外,卻難以發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不斷受到當地土著乃至西方後來者們的打壓,最後只好選擇下旗歸國,或者寄人籬下當順民。

其實,作者說的雖然是昔日海盜的歷史,但弦外之音,卻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海上角逐。《大國海盜》的調子,很有1988年在內地曾經風靡一時的六集電視紀錄片《河殤》的味道。不過,本書雖然好看,明顯也犯了《河殤》的簡約論式同類毛病,以「海盜」一個現象觀念去解釋中國近代歷史並不容易令讀者信服。
《大國海盜》學術上當然也多偏頗遺漏之處。例如,談葡萄牙亦官亦商的海盜東來,怎能不集中談十六世紀的第一回合中葡之戰?這一連串接觸最後導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另外,明朝的「倭寇之亂」,不少研究都指出參加者雖然以華人海盜為主,但日本海盜和葡萄牙海盜的角色也不容忽略。台灣鄭成功與荷蘭人之戰可著墨處甚多,本書較輕描淡寫。另外,十八世紀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應也是海外華人或中國海盜歷史的重要篇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