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陳君葆


《陳君葆傳》不能帶著讀傳奇的心情去讀,因為陳君葆雖然在學術圈子有點名氣,但沒有很多曲折離奇的經歷,可以說是一生平淡無奇,未見石破天驚的壯舉。他的經歷其實是上一代香港雖非土生,卻是土長的知識份子的生活見證。

陳君葆在中山鄉下出生,幼時跟父親來港上學,皇仁書院唸中學再升讀香港大學,然後留校任教,當了馮平山圖書館的館長。這分經歷看來很自然,沒有意料之外。
不過,如果讀得細心一點,則可能會注意到他這一代人香港大學畢業後,並不一定留港工作,陳君葆便曾經往新加坡和馬來亞,當過教師和視學官,到香港大學的工作確定後才回來。

陳君葆一生最為人稱道的事,便是與鄭振鐸、徐森玉、張元濟、許地山、葉恭綽、徐信符、、冼玉清、博薩爾等國內外知名人士,通力合作,保護一批中國善本古籍及珍貴歷史檔案。這些古籍包括南京中央圖書館的3萬冊善本書,以及珍貴的《漢代木簡》,這些古籍、資料是鄭振鐸、張元濟等人多方設法,向中英庚款委員會申請,花鉅資購買,價值無法估量。這批總計共111箱,計3萬冊的典籍,由於未能趕上美國格蘭總統號油輪運送赴美,而被日本憲兵查獲,但是卻意外躲過格蘭總統號沉沒於菲律賓的厄運。陳君葆因保護馮平山圖書館的藏書有功,戰後獲英國皇室頒發O.B.E.勳銜。

陳君葆的交遊圈子廣闊,如香港大學的許地山、賴際熙、馬鑑都是學術界名人。他在香港淪陷前也參加了宋慶齡、廖承志等主持的保衛中國同盟,為支持中國的抗日活動向外籍人士宣傳和籌款。他跟陳寅恪關係密切,《陳君葆傳》透露,解放前後,陳寅恪就是否來香港幾經躊躇,無論行李及存款,都是託交陳君葆和馬鑑的。這裡補充一句,馬鑑是學術世家,他後來繼許地山出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次子馬蒙亦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幼子馬臨是中文大學的第二任校長。

解放後陳君葆曾打算回內地工作,最後還是留在香港大學,五十年代先後數次組織香港大學師生團回內地訪問,有助突破英、美對中國的封鎖。四十年代末,戰後港督楊慕琦打算開放香港政制,引進選舉,陳君葆與莫應溎、陳丕士、蔡渭衡等組織香港華人革新協會 (Hong Kong Chinese Reform Association),為香港早期參政團體之一,積極準備參選。華革會因親共受香港政府排斥,沒有參加後來的市政局選舉。這件事也可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知識份子對民主的追求,並不如某些論者所說,楊慕琦計劃是因為香港親中共勢力反對政制民主化而胎死腹中。

 

2 則留言:

  1. 你知道在周恩来眼里陈君葆是那一路同路人?

    PK

    回覆刪除
  2. PK 兄,

    陈君葆非同類人,只能列為統戰對象。

    關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