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陌生的異族飲食總是懷著偏見,心存恐懼,避之則吉。
清代來華的西方人的筆記中,不乏關於中國飲食的恐怖故事。如簽署《南京條約》時期,有法國海軍記述,在中國第一道菜是「醃蚯蚓」,跟著上魚翅、燕窩。我想像不出有哪一味中國菜會吃蚯蚓,惟一較接近的,是福建的「土筍凍」,用蚯蚓製成的凍糕,頗為民間的食物,難登大雅之堂,很少機會與魚翅、燕窩同上作大菜。
充滿敵意的西方人,也喜歡以吃狗肉、貓肉、老鼠和蛇肉,來指控中國食物的野蠻。這種指控,從十九世紀鴉片戰爭時開始,來華的西方人循環使用,歷久不息。尋金熱後美國加州排華便以此作根據,攻擊華埠的中國餐館。甚至到七、八十年代,還有西方傳媒記者訪華後報道差不多的消息,指控中國食物惡劣。
真正對中國食物有認識者都了解,這些攻擊並不合理。十八、九世紀的中國是缺乏肉類的年代,一般平民的食譜哪有什麼肉類?靠吃鹹菜稀粥的貧苦老百姓一年吃幾多頓肉?儘管吃狗肉、貓肉、老鼠和蛇肉並非禁絕,也毫不稀奇,但不致中國人每頓菜都包涵這些稀有肉類,還供外賓享用。
就算吃狗肉、貓肉、老鼠和蛇肉也不是全國流行,吃狗肉可能普及點,尤其以南方人和朝鮮族較著名。南方人中的瑤族和畬族自稱是狗王盤弧的後裔,他們是不吃狗肉的。貓肉似乎也是咱們廣東人的嗜好,有甚麽「龍虎鳳」大會,其他省分少見。中國農民很多時會捕捉田鼠來吃,多了會「臘田鼠」,容易保存,我兒時在鄉間見過,如今罕見。他們吃的,並非西方人想像的家鼠。蛇肉呢,似乎也是南方少數民族留下的食制,咱們廣東人趨之若鶩,中國的北方人也怕得退避三舍。
上面敵意西方人例子都是引自翻譯書《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原書引用來華歷史人物資料很豐富,甚有閱讀價值。可惜翻譯拙劣,錯處亂譯時見。五十年代來華專家,如洪若詩醫生(J.S. Horns)、農業專家寒丁(William Hinton)的名字也隨便音譯,連其官方中文名字也不識,其識見思之泰半了。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東食西漸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不知到原書的名稱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Wing,
回覆刪除《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原書是"China to Chinatown: Chinese Food in the West" by J.A.G Roberts 2002, Reaktion Books, London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