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英若誠




匆匆讀了《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對他們這一代人解放之後的經歷多了一點了解。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英若誠是內地難得的獨特名人。他身為北京人藝演員,能講道地英語,交往的都是世界知名人物,如得到美國著名編劇家阿瑟.米勒的首肯,翻譯了《推銷員之死》這個名劇,在內地上演,當時是破天荒創舉,也贏得米勒的尊敬。又如他參加意大利名導演貝托路奇電影《末代皇帝》的演出。當時他的身份是文化部的副部長,卻在一個外國導演拍攝的影片當演員,在中國應是破天荒的安排,恐怕也是後無來者。

如非他在自傳道出,我倒不曉得他們一家是滿洲人,「英」是後來改的漢姓,是故同姓者不多。按中國傳統,高級知識分子讀書人不會當演員,英若誠畢業於清華大學,卻當上舞台演員,這是異數。

英若誠對他父親英千里著墨不多,英千里五十年代開始,便當上台灣大學外文系主任,不少名人作家如白先勇、陳若曦、香港的劉紹銘和戴天都是他的學生,而且遍布美國大學。難怪英若誠一踏出國門,立刻受到當地學術界招待,炙手可熱。原因我認為與英千里一手調教出來,當時分佈各大學當教授的台大畢業生關係密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