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益停業,網上的討論非常熱鬧。博益曾陪伴一代人的成長 。
近日不少記者也來電追訪,希望我拿博益的前前後後談論一下,好與2000年代異同作比。作為上一世紀80年代的工作人員,談談博益源起及今日現況與大環境的關係,似乎責無旁貸。
不敢對後輩的工作妄加評論,大家都要面對市場競爭和機構主事人的限制,不如把我們那個時代博益的特色和想法介紹一下。
雖然無線電視高層對出版和文學不感興趣,辦博益目的也不在乎甚麼文化使命,但我們這些實際執行的管理人員和編輯都是文藝青年出身,愛好讀書,也有意利用在博益辦出版的機會,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博益一方面出版一些銷量突出的流行書暢銷書,也不時會試一些銷量平平的小眾書作平衡,兩面兼顧。
我們明白出版是十年樹木的事業,所以雖然手頭不乏林燕妮﹑黃霑﹑倪匡﹑李曾鵬展等暢銷作家,仍然努力發掘新人,到今天為止,香港不少著名作家的處女作,都是由博益出版的。顏純鈎參加博益徵文比賽以寫實主義手法寫的短篇《背負人生》拿到冠軍,博益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說集《紅綠燈》。畢華流交來首作《主席手記》時剛大學畢業當老師,戰戰競競拿稿子上來,還怕我們把他的作品送給無線電視創作組偷橋。梁望鋒交來作品時是個中三學生。宋韶光出版玄學叢書時還在浸會書院歷史系當老師。黃易交來玄幻小說初稿時,是博物館的助理館長。出版新人作品需長遠投資,講識見講膽色,出版社不一定能賺錢, 今時今日也沒有幾多出版社肯冒這個風險,寧願叫新人自己出錢自資出版,或是向藝術發展局申請贊助,花納税人的錢最得體。
80年代後期,博益與當時《號外》雜誌出版人合作,推出曾在《號外》發表文章主要作者的結集:《城市筆記》系列,曾經令讀者耳目一新。《城市筆記》系列的書現今在網上拍賣,居然奇貨可居,賣得幾倍價錢。早知如此受歡迎,當日應多存幾本樣書,留存至今保證能發點小財(一笑)。
雖然博益出版的書以通俗為主,我們也不停發掘新書品種,從台灣引進了蔡志忠的《漫畫經典》﹑日本引進赤川次郎的《三色貓》推理系列和村上春樹﹑還率先在香港推出投資理財系列叢書﹑翻譯過日本Sony老闆盛田昭夫的《Sony與我》﹑《麥當勞》等國際有名的作品。生活通系列也是博益的強項,因用全彩色印刷,李曾鵬展食譜首印一萬冊,今天出版同業還當作天方夜談。其他還有李英豪的種花﹑養寵物﹑玩賞收藏等系列,都有不錯銷量。當時的想法是出版需要多元化,不同書種,不同系列並舉,希望能平衡發展,避免某類書市場萎縮後出版無以為繼。現今回顧,這個想法還是全面而合理的。
到了2000年代,這些80年代的想法有多少繼承下來,我作為當事人不好月旦,還是交還公眾作評論好了。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博益停業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5:07 2 comments
Labels: 出版
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
國際圖書城 vs 甜水園
北京一行,探訪了北京新華集團的圖書批銷中心剛開幕、位於市郊通州的北京國際圖書城,也去了民營的甜水園圖書文具批銷中心,兩者對比很大,值得拿來比較。
先說北京國際圖書城,通州的批銷物流中心佔地二十多萬平方公尺,包括了全國各大出版社的圖書展示館、專為圖書館和機構團體人員前來選書訂書而設的訂貨館,龐大的倉庫和從日本引進充分電腦化和自動化的物流中心,號稱全國最大的批銷中心。北京新華集團這個物流中心本來專為北京新華集團屬下的門市採購配貨而設,北京新華擁有全國營業額最高的門市--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還有王府井的新華書店,中關村圖書大廈,銷售額都是全國名列前茅,更兼全國重點出版社雲集北京,進貨方便,當然有能力支撐全國最大的批銷物流中心。
圖書展示館建築新穎,設計華麗明亮,天然採光,兼具批發的和圖書零售的功能。國際圖書城在去年十一月才開幕,我們到場時訪客寥寥,大多數是外地行家,趁參加北京訂貨會之便,前來見識見識。通城遠離市區,交通不方便,如非自己駕車,要幾經轉折才能來到,外地來的採購人員更覺麻煩。雖然說他們在批銷物流中心旁建了賓館接待來客,很難想像外地的採購人員來到北京,單單留在批銷物流中心,選完書睡一覺便回家,不到處走走,到出版社鑽鑽門子。我們參觀時,偌大的展示館訪客無幾,工作人員遠比顧客多,維持營運收支平衡要再下工夫動腦筋。
甜水園批銷中心有如深圳的八卦嶺和昔日的廣州大沙頭,人頭湧湧,貨物進出,一片混亂,賣場照明不足,地方狹窄,都處喧鬧,但到來看貨訂購人員絡繹不絕,一板板圖書進進出出,非常熱鬧。甜水園的每家營運者各有專業,有人經營流行書,也有人專賣文史哲,有人做教參,也有人專少兒,都能互相配合。就場內所見,採購人員有來自北京附近地區,帶了小貨車來進貨,也有來自外地,來補充不足。
見到的圖書主要是教學參考書、兒童書、投資書,再加上不少潮流話題書,可以反映內地圖書出版和零售的主流。如果這些書不是特別好賣,民營單位也不會來混這淌水。
內地專業雜誌的分析說,內地圖書市場現今是國營民營各佔一半,看甜水園便知所言非虛。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1:56 0 comments
Labels: 各地書店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
圖書訂貨會
兩周前從北京的圖書訂貨會回來,總的印象,是這種一年一度的訂貨會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參加的人,無論出版社的行銷人員或各大書店和中盤商的採購人員都少了,大家覺得訂貨會越來越缺乏新意,沒有見到多少新書借這個場合推出。
昔日資訊傳播不發達,出版社編了新書,很難純粹靠幾行文字介紹,吸引書店的採購人員下訂單,等圖書出版後才到處送樣書找訂單也不切實際,起碼印數難以掌握。所以才有一年一度的訂貨會之設,安排機會,讓全國各地書店的採購人員一同到來,看樣書下訂單,出版社藉此機會努力推銷,也滿足了採購人員見書樣、封面、目錄、甚至部分內部的要求。每年在訂貨會碰頭下的訂單,對營銷人員來說十分重要。聽說昔日內地出版社營銷人員的酒量很重要,採購人員看你喝多少杯酒訂幾多千冊書。聽來令人毛骨聳然,若果現實如此,出版社營銷人員豈不是捐獻肝臟工作?
現在呢,已步入互聯網的年代。新書資訊從封面設計、內容簡介、目錄、樣章都可以放到網上傳開去,買方雖然千里之遙依然得到一定印象,增加下訂單的信心,傳統通過訂書會看樣書下訂單的重要性已大大減少了。
從北京圖書訂貨會觀察,如今訂貨會的主要功能,是安排機會,讓出版社的行銷人員與書店的採購人員一年一度或幾度碰碰頭見見面,聯絡一下友誼,吃頓飯,避免單靠電話電郵聯繫般單調。有些書店也利用訂貨會的機會,鼓勵年輕骨幹人員外出走一趟,開開眼界見識見識。真正要下訂單,一早通過電傳電郵下了,不足之數,書展後再補也來得及。
這個訂貨會式微現象不單中國如是,其實,美國的ABA芝加哥書展、英國的倫敦書展這類以吸收訂單為主的書展又怎會例外?一樣成為出版社的行銷人員與書店的採購人員一年一度聚會場所,不能說沒有作用,但即場下訂單的數量應大幅度減少了。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10:01 0 comments
Labels: 書展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廣州旅遊
時常往廣州公幹,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尤其是鐵路電氣化後,廣九直通車的車程不過兩小時多一點;來往廣州深圳更加方便快捷,一小時多一點車程,每十五分鐘便有一班車,隨到隨坐。所以,去廣州公幹開會,都是早去晚返,有時還能趕及回家吃晚飯。
正是因為交通太方便了,很少興起往廣州旅行之念,忽略了廣州是千多二千年歷史的古城,有不少名勝古跡,很有一遊的價值。
(北京路步行街)
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景點如越秀山、五層樓、南越王墓,黃花崗等,一早便去過多次了,沒有太多新意,也提不起興趣。反而近日一次遊北京路步行街,除了街上的千年古道和古城樓遺跡外,發覺附近另有新意。
(藥洲遺址)
北京路旁邊的教育路有個「藥洲遺址」,是五代南漢王行宮的花園遺址,經歷代的浸蝕霸佔,花園已所餘無幾,園中「藥洲」牌匾,是米芾的題字。北京路後面惠福路有座大佛寺,大門幾乎被其他建築物遮掩了,只剩下窄路進入。原來這裡曾經是廣府五大叢林之一,本來佔地甚廣,現正逐漸恢復。
(小街裡的大佛寺)
從北京路轉入西湖路旁有二小街道,叫大馬站及小馬站,是清代的書院群,廣東各地士子來廣州考試時住宿之所。這些古書院有些還能辨認出來,雖然殘破,仍能顯示清代士子省試的一代學風。
上面談的廣州北京路附近的一些古跡,資料何來?
手頭有兩本書,都是在廣州書店買的:林帝虎的《廣州經典遊》和集體編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薈萃》,都是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值得一讀。
《廣州經典遊》是一本旅遊指南,介紹廣州的名勝古跡、飲食購物好去處。特點是圖文並茂,介紹的景點還加上地圖,再說明何處坐第幾路公共車可達,明顯地是為內地同胞旅遊廣州而編的。我覺得作者比較用心的部分,是用文學的筆觸,介紹廣州的歷史和文化,帶讀者按圖索驥,尋幽探勝。尤其他談「人文廣州」,把廣州的歷史名勝、著名書院廟宇教堂都包括進去,讓讀者一發思古之幽情,來到今日的廣州,找尋清代的十三行、西關和東山,從現代化的建築叢中尋覓有歷史價值的樓房。這是一本比較全面介紹廣州旅遊的書,與香港時興的吃喝玩樂旅遊指南比較,是另一種選擇。
《廣州文化名城薈萃》全彩色印刷,中英兩文對照,相信是廣東省旅遊部門特別組織人員編成的。照片拍得好,介紹的歷史名勝有代表性。可惜介紹名勝時太拘泥於中國的曆法,什麼西漢時趙佗墓,到底距今幾多年?為何不加上公元紀年給讀者參考對照,介紹文化古跡沒有地圖也沒有確實地址,旅遊人士得自己去找,是為美中不足。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11:02 2 comments
Labels: 書話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
何東故事
曾經介紹過香港三聯《香港大老》系列的《周壽臣》,其實我覺得同一系列的《何東》寫得更出色。
《何東》一書的出色之處,是作者通過不少原始資料,包括香港開埠早期的報刊,政府憲報中公司註冊的公告等原始資料,抽絲剝繭找出何家在香港的開創人,原籍荷蘭的何仕文(C.H.M.Bosman)的身世。何仕文是香港開埠早期來香港尋找機會的歐洲人,從事貿易生意,據本書作者研究指出,他致富的一大生意,是販賣「豬仔」,即運送華工苦力去美國加州的三藩市,早期是再轉去內華達州的金礦當工人,開展華人在美國經營洗衣業的基礎,內華達州的淘金熱終結後,因應建築西部鐵路對勞工的需求,華工改業築鐵路。「賣豬仔」是中國人移民美國的一頁辛酸史,經營者縱使致富,但肯定名聲不佳。
何東家族後人對這個家族的歐洲血緣並非引以為榮,百分之百肯定。家族墓園的墓碑上便未見明言何仕文的歐洲背景,原因是香港開埠早期英國殖民法律嚴禁歐亞異族通婚,所以何家的子女都是何仕文的私生子女,跟從母親生活,沒有法律地位,備受歧視。
何東這一類混血兒最初受到香港的英國殖民者排斥,後來因通曉中英文雙語,當了英商洋行的買辦,致富後甚至在港島山頂區購買房子也遭禁止,因山頂區只限歐洲人居住,華人不准置業。
何東後來如何在香港逐漸發展,地位高升,成為中、外貿易的中樞人物,香港洋行的重要買辦,其生平遭遇,中間經歷了幾許變化,《香港大老:何東》書中都有所披露。要認識香港殖民地歷史,尤其是歐亞混血兒家族的地位,如羅德丞、列顯倫等幾個家族在香港的發展及家族間的婚姻關係,都可從,《香港大老:何東》窺見一二。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11:42 0 comments
Labels: 書話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網而優則書
潮流時興 「網而優則書」,發燒友先自設網誌,發表文章,看到來訪的網民多了,覺得自己的作品有一定吸引力,便把網誌文章輯錄成單行本出版。內地和台灣不少新進的新人作家,都是按這個作業模式,先網後書成名。有些出版者索性替新人作家設立網誌發表小說,找人點擊進入,做成聲勢來捧紅新人。不過,這種手法多用在流行浪漫小說的促銷上,其他題材不一定合適。
慣看香港網誌的朋友,大多數會認識葉一知的名字,他的網誌 「刁民公園」 很受網民歡迎,點擊率甚高。「刁民公園」喜歡反諷時弊,時常用尖酸刻薄的筆觸,抒發個人感情的網誌,他的觀點頗能反映香港二十到四十一代的心態,容易引起他們共鳴,相信這是受網民歡迎。2007年內香港出版的圖書之中,由網誌文章輯成的,我看過的起碼有十種以上。葉一知的作品是其中的表表者。
最近出版的《港女聖經》相信是嬉戲之作,作者把這一﹑兩年內幾則有關香港女性的新聞輯錄起來,引伸成書。這些新聞包括,一:香港女性求偶困難,男孩子或者欠成熟,或者跑到內地尋找配偶,形成香港新一代陰盛陽衰;二:有電視女主播發表文章,內容表示,願意把自己收入全數共享的男士才列為值得考慮的配偶,結果引起不少男士網民不齒,高調反應,嬉笑怒罵,認為是「姐兒愛金」的表現;三:有香港女士乘坐飛機時,拒絕把名牌手袋放在座椅底地下,被機長趕下飛機等。
這幾個「港女」現象串合起來,繪劃成一幅誇張的「港女」醜態圖像,目的是搏讀者一笑,既屬諷刺,也可當作幽默,談「港女」不易拿捏得準。潮流時興講「政治正確」,這類諷刺女性的題材一旦過火,隨時會被指為歧視女性,水洗不清。
我不時會訪「刁民公園」網誌,看《港女聖經》書中的內容羅列,覺得大部分文字並未曾在網誌發表過,作者要另外動筆,多花了心思。
出版界中人近幾年對互聯網現象一直憂心忡忡,慌怕讀者改為瀏覽互聯網,不再購買紙本圖書閱讀。「網誌文章」卻反其道而行,網而優則書,令傳統出版界大跌眼鏡。
Posted by 關平 at 下午6:14 1 comments
Labels: 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