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乘飛機回港前,在機場買了一本去年曾經被傳媒廣泛報道的書,邦紀奧妮(Sara Bongiorni)的《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在飛機上看了大半。

作者採取一個普通美國家庭主婦的主場,文章擺出心平氣和姿態,不時表明並非仇視中國,但卻精心炮製了自己家庭是如何在一年內不買「中國製造」產品的原則,明白擺出縱有千萬不方便,錢多花了,也惹來旁人的白眼,但堅持了原則,完成對中國產品的杯葛。儘管作者一再強調自己的公允,卻難以解釋她杯葛中國產品的原因,不是政治理由,也不是對中國人仇視,為何要為自己製造種種麻煩,增加生活不便?

我覺得作者字裡行間有點不懷好意,如果肯多花點時間去尋找代替品,中國產品其實並不像她描寫得那樣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中國人不用為此驕傲或憤怒。就算走進美國大眾消費的百貨公司沃爾瑪,K-Mart,Target, 都不難發現,除了中國製造的成衣外,還有越南製造、孟加拉製造、波蘭製造、墨西哥製造。運動鞋中,中國製造當然算多數,但韓國、馬來西亞一樣為幾家名牌生產。說中國人把美國人的工作搶了過去,不如說美國人把增值不高的工作推出去,與中國競爭產品市場的商品都來自第三世界,美國人根本不屑一顧。

既然有美國人要發起杯葛「中國製造」商品行動,一年之內不買中國生產的製品,我們是否應該以牙還牙,也來個杯葛「美國製造」的類似行動呢?

第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美國製造」?如果論美國品牌,肯定不少,快餐從麥當勞數到肯德基,汽車從福特數到佳士拿,零售連鎖有沃爾瑪,電腦有戴爾、IBM、蘋果,軟件有微軟、連諾斯,網絡搜索器有谷歌和雅虎,真是難以勝數,還有不少漏網之魚,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外出坐飛機是波音製造,看病吃的藥也是美國製造或由美國藥廠授權。除非恢復過原始人的生活,與世隔絕,怎可能與美國品牌和美國產品絕緣?

他們賣給我們的,都是高價消費品,大部分的增值都在美國完成,外發的不外是部分小零件,或增值不多的勞動密集工序。他們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還振振有辭指責別人把他們的工作搶走。

連我們銀行的流動資產,都不缺乏他們的房利美房地美和雷曼兄弟一類衍生工具呢,且不說我們辛辛苦苦儲起來的外匯儲備,有多少是美國政府的債券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