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孝著的《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對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發生的「禮儀之爭」的歷史作了深入探討。「禮儀之爭」是明清時期來華天主教士之間的重要爭辯,關係到天主教屬下耶穌會、方濟會(方濟各會)、道明會和奧斯定會之間對中國敬孔祭祖習俗是否接納,及源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政府之間在遠東的貿易利益衝突和傳教權的劃分,最後因為法國的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加入,令矛盾變得白熱化,提升到羅馬教皇與清帝之間的衝突,清廷實行禁教。
「禮儀之爭」的起因,是因為最早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利瑪竇及其長上范禮安接納中國人的敬孔祭祖習俗,認為敬孔祭祖並非偶像崇拜,容許中國教徒繼續進行,反對者認為中國人的敬孔祭祖習俗是偶像崇拜;另對「造物者」(Deus)的中文名稱,利瑪竇主張採用中國人的習慣,「天主」、「天父」、「上帝」、「天」都容許,反對者主張音譯為「陡斯」,利瑪竇的主張被稱作「利瑪竇法則」。早期來華的耶穌會教士以皇室和士大夫為傳教目標,「利瑪竇法則」顯然有助天主教爭取社會上層的支持。其實耶穌會教士之中也並非鐵板一塊,不少人對「利瑪竇法則」有所保留,利瑪竇的繼任人龍華民便反對「利瑪竇法則」,不過,這只限耶穌會修會內的爭端。
到了十七世紀明末,西班牙的兩個托缽僧侶修會:方濟會和道明會從美洲繞道菲律賓,在福建登陸來華傳教。耶穌會壟斷北京的傳教地盤,只讓他們在福建、山東等地駐紮。天主教教士互爭地盤,引起了對傳教方式和信仰內容的爭執。一方面是西班牙教士迷信船堅甲利,力主動用武力強行打開中國大門,建立如美洲般合軍事、經濟、政治和宗教於一體的傳教區(Mission,現時美國加州還留下不少由方濟會教士建立的傳教區遺址,加州的大城市都有以Mission為名的分區和街道),與葡萄牙皇室支持的耶穌會教士主張的友好政策背道而馳。另方面,方濟會是托缽僧侶修會,教士衣衫襤褸,赤足行乞,沿用他們在歐洲的傳教方式,向市民大眾傳教,走進市集高舉十字架,宣佈大家都是罪人,要求群眾悔改奉教,也以與穿著舉止如士大夫讀書人,以學識辯論見稱的耶穌會教士截然相異。
當西班牙教士得悉耶穌會接納中國信徒的敬孔祭祖,便著手收集「利瑪竇法則」的黑材料,斥為異端,由道明會的黎玉范和方濟會的利安當寫成報告,由黎玉范帶往羅馬,呈交羅馬教皇,要求教廷明令禁止,正式開啟了天主教會內的「禮儀之爭」。耶穌會教士被迫回應,維護行之有效的中國傳教傳統,兩派教士爭個不亦樂乎。崔維孝著的《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主要便是扒疏方濟會的文獻,重新研究當時的歷史真相。
「禮儀之爭」的發動者黎玉范和利安當兩人根本不懂中文,只靠學識不高的人當翻譯,當然也不明白「利瑪竇法則」接納敬孔祭祖的真意。到了十七世紀中葉,來遠東的歐洲國家勢力變動,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衰落,法國起而代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陸方濟得到教皇委派為全權代表,來華迫令教士宣誓效忠,放棄「利瑪竇法則」,衝突公開。他們還特別向清廷陳述教皇指令,結果惹起康熙的憤怒,覺得這些化外之民連敬孔祭祖的中國高尚傳統也不容許,決定禁教。康熙死後清廷才正式禁教,天主教在華活動全面停頓,外籍教士全數被驅逐去澳門,不少中國教眾也因為教會禁止敬孔祭祖退出教籍。
有趣的是,是時西班牙方濟會已改變在華傳教的策略,放棄衣衫襤褸,赤足行乞的傳教方式,改為開辦醫院,建立教區,接納敬孔祭祖,要求派遣有知識的教士來華嬴取民心。他們在華傳教成功,實質上已向「利瑪竇法則」靠攏了。
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再談禮儀之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