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焦桐談吃




我不認識焦桐,只曉得他是台灣詩人,二魚文化出版的負責人,專門出版文學類圖書,大家業務上曾經交往,但未見過面。他近年來搖身一變,竟然成為知名食家,主持「隨園晚宴」一類主題宴會,聚眾品嚐美食,評鑑台灣餐館食肆,同時身兼任「中央大學」教授,同時當學者和美食家,可說多才多藝。

焦桐的飲食作品:《台灣味道》和《暴食江湖》,我竟然每書都買了兩冊,一是台灣二魚文化版的,近日買的是北京三聯新版。

焦桐談吃走的是台灣老一代飲食作家唐魯孫、逯耀東的風格,好談味道講歷史,著眼點是文化歷史美食角度,而非鹽兩茶匙酒三克那種專教烹調的技術派,對讀者來說,讀文章可以了解美食的源起,學懂欣賞其特色,而非自己動手製作。



我特別喜歡《台灣味道》中對各種台灣小吃的介紹,焦桐指出,台灣的特色小吃皆是自廟會發展起來的,怪不得著名夜市都圍繞著名廟宇,如士林的慈誠宮、基隆的奠濟宮、萬華的龍山寺等。我們旅遊觀光走馬看花,每訪各地夜市都只顧「掃街」尋食,很容易忽略其歷史淵源。焦桐的飲食文章很具草根意識,特別重視街頭巷尾的社區小食肆攤檔的特色,他談擔仔麵、牛肉麵、鱔魚意麵、蚵仔煎、豬血湯等,都是廉價的平民小吃,在焦桐筆下,別具他筆下所謂「飄泊離散」的面向,意是說這些台北街頭小食之中,除了閩南小食外,也有不少都是離鄉別井的大陸老兵把家鄉風味帶來台北,經本地化而成今天的特色。難怪去四川找不到台灣著名的川味牛肉麵。

在《台灣味道》和《暴食江湖》兩書中,他介紹的特色食肆小店都是街坊去處,有指南作用,讀者遊台灣時大可按圖索驥,自己尋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