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星期四

教科書的訂價

每年暑假提起購買教科書,傳媒上必然齊齊把教科書出版商打成十惡不赦,千古罪人。有人指控教科書商隔年改版,豪華印刷,牟取暴利,可惜從來就未見有人冷靜分析香港教科書市場的本質。

香港的市民崇尚自由選擇,抗拒事事交由政府去控制,這種精神具體表現在現在教科書出版上,便是如今的狀況:教育當局訂定出課程大綱,教科書交由出版商去編寫印刷,教育當局只管內容是否合格是否合乎基本指引,不會主動推薦給學校,用不用那本教科書,是學校的決定。舊時還有學校藉著是否採用某本教科書,要求出版商捐獻,現今肯接受捐獻贊助的學校已經很少了。佔了大部分中學都把採用那套教科書的決定權,交到科務委員會手上,集體決定,有些學校還再交教師家長會通過。出版商的捐獻贊助,都直接交給學校,大家都很小心,避免私相授受的指控,害怕惹上官非。

教科書的訂價是否很高,要看跟誰比較,比起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香港教科書的訂價算是偏低,是他們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比較印度、越南和內地,香港的教科書訂價當然偏高了。

不過,重要的是要了解出版商怎樣去訂定書價。出版商有很多成本要計算,跟著教科書送給學校的輔助教材教具,只是很少部分,不少出版商已為教科書配置網站,提供互動式的溫習和延伸閱讀,發展網站服務的成本,當然是教科書價的做組成部分。

出版商編寫的教科書,並不一定獲教育當局接受通過;就算成功通過教育當局檢查,也不是每套推出教科書都暢銷。例如,他們出版了十套書,有五套成功佔到市場,有五套不獲通過或者不受歡迎,很少學校採用,出版商收不回投資,怎麼辦?最簡單解決辦法,是把賣不出那五套的開發和編輯成本,攤分到受歡迎的五套上。
教科書訂價不單止由用多少紙張和印刷成本決定,需要把許多開發成本、製作輔助教材教具費用、網站服務費用攤上。

有輿論呼籲教育當局自己編寫印刷教科書,避免「無良出版奸商」斂財,他們是否真的想通想透?他們究竟有沒有讀過「經濟學101」?從幾時開始,由政府獨佔生產花費竟然比交由自由市場的價格機制去調節便宜?有沒有人記得起,80年代討論香港回歸時,多少輿論極力主張政府少管思想和教育,應把責任交付私營商業機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