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6日星期六

古書今讀


北京中央電視台推出「百家講壇」,令一班大學教授有機會通過電視亮相,把一些傳統典籍通俗化大眾化重新演繹,介紹給廣大電視觀眾,頗能引起一陣子哄動,也帶來內地學者的一場大辯論。支持者說,《論語》、《莊子》、《三國》這些古老學問典籍,本來就放在那裡大家不當一回事,如今通過「百家講壇」,引起公眾興趣,無論贊成還是反對主講學者的觀點,始終是引起討論,大家重讀經典總會有所得益,所以值得支持。

反對者卻指出講壇的學者說話輕率,追求媚俗把經典隨意扭曲解釋,誤導對原文了解不深的市民大眾,錯讀書不如不讀書。

其實同類的古書今讀新觀點新演繹,過去二、三十年也曾多次在港、台出版,而且大受歡迎,只不過昔日沒有邀請有關作者上電視,影響遠不及今天的電視講壇明星。

最近翻了當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兒》,也是歷史今讀的一個典型例子。作者主要是把明史的一些章節內容,用語體文加上現代詮釋,重新演譯,結果大受歡迎,成為內地的暢銷書。

同樣的歷史新讀寫法,台灣的柏楊也曾用過,一套白話版《資治通鑑》轟動八十年代的台灣和香港,內地近年出版也能暢銷。其實美國的歷史學者史景遷的學術著作,主要的吸引力不也是靠說故事生動嗎?只不過他說故事的對象是洋人,後來再翻譯過來,變了「出口轉內銷」,大家都趨之若鶩。

至於出席講壇的教授們一朝成名,稿費版祱滾滾而來,文章有價,則肯定是件好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