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到那裡旅行或公幹,我都很少訪名作家的故居,沒有那個作家對我別具吸引力,此其一也;如果不加建改建,名人故居也不外民房一座,尋常巷陌,無甚出奇,此其二也。
十多年前居住加州三藩市灣區時,曾與朋友訪尋傑克.倫敦(Jack London)故居。傑克.倫敦在三藩市出生,曾經在三藩市對岸的奧克蘭市(Oakland)居住過,當時任《三藩市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記者。傑克.倫敦原居處已被奧克蘭市政府大加修飾,發展成旅遊景點 -- 傑克.倫敦廣場(Jack London Square)。廣場新煥,全無舊時氣息,不外是個利用名作家名字闢的商場,意在吸引遊客,對我們這些特來訪尋舊跡的懷舊之士,有點格格不入。
三藩市開車向北走,一小時左右可達索羅馬郡(Sonoma),與隔鄰的那柏郡(Nappa)齊名,都是北加州著名產酒區,葡萄園釀酒廠遍佈,每年出產的名釀價格越來越高。在三藩市偷得浮生半日閒,可特別安排來訪酒鄉,走遍區內葡萄園釀酒廠,逐一品嚐佳釀,享受一頓區內美食,亦一樂也。索羅馬郡的格連.愛倫鎮(Glen Ellen),附近山頭有一個舊農莊,取名美麗農莊(Beauty Range),是傑克.倫敦晚年的居所,現已劃歸傑克.倫敦州立公園(Jack London State Park)管理。農莊展品簡陋,切合昔日的鄉村紳士生活情懷,信步閒庭,頗能發思古之幽情。傑克.倫敦自學出身,曾當記者。他同情弱者,在報章撰寫報導,為受壓迫者作不平鳴。我們一代唸中學時,他的不少作品如《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 和《白牙》(White Fang) 都列入英語讀本,記得當時很被他筆下在冰天雪地求生的流浪犬掙扎求生的遭遇而感動。
年前往倫敦公幹,居住羅素廣場,無意中發現附近Doughty Street有幢狄更斯故居(Dickens House Museum),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一家在倫敦的居所,現保留作狄更斯博物館。有天步行前去看了,展品不算豐富,收集保留到一些狄更斯一家用過的舊傢具,也陳列了不少照片,剪報,和狄更斯作品的舊版本。主辦狄更斯博物館的是個自發性的志願團體,因對狄更斯作品的興趣辦了這個故居博物館。不少館內義務工作人員都是一把年紀老婦,原來她們都是狄更斯迷,來博物館服務當義工,好向世界介紹狄更斯作品的偉大。狄更斯作品也是我們唸中學時的英語讀本,記得第一本是中二那年的《霹域奇遇記》(Adventure of Mr. Pickwick),原來是報紙連載加上漫畫,初期編輯成書取名《霹域漫畫》(The Pickwick Papers)。當時覺得狄更斯作品很難讀,生字很多,查字典疲於奔命。後來高中時再讀,又讀了《苦海孤雛》(Oliver Twist),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等作品,才懂得欣賞他對工業革命後英國低下階層社會生活的深刻描述。
有一年往法蘭克福書展,也順道往訪歌德故居(Goethehaus)。故居由國家成立基金撥款建立,展出歌德的家庭成員生活,生平大事,作品介紹。在故居旁邊特別建築了一座文化中心,舉辦各類文學活動,具規模也見功力,很值得一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是德國詩人,深受德國人民愛戴,德國各大城市都有他的紀念館,對外的文化協會也叫「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e)。我們中學時的中文課中,有一篇歌德作品翻譯節錄,叫《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 of Young Werther),是郭沫若的翻譯。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
名作家的故居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