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西南聯大與《未央歌》


今時今日談上一世紀日本侵華那段歷史,可能有點不合時宜。但談西南聯合大學,似乎是另一光景。

昆明的西南聯大沿起,是抗戰時期因北方淪陷,部分北京的北大、清華師生,加上天津南開大學的師生跟隨國民政府遷移西南大後方,借昆明重開的一所大學。辦這樣一所大學,可讓因戰亂到處流離的學生繼續學業,讓學者有一片平靜的樂土,好一面繼續教學,一面研究。我們日後通過閱讀,從不同的消息來源,慢慢重新建構起西南聯大的圖像,如: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都當過老師,錢鍾書留學英國回來後也教過一年。西南聯大的學生包括第一個拿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內地名散文家汪曾祺,還有已逝世的香港詩人何達。從他們筆下可以窺見,昔日的西南聯大條件差,學院分散,學生跟著學院分到各郊區或鄰近的臨時校舍上課;圖書館的藏書可數,沒有多少參考書可供借閱。有些學生整天留在茶館,清談議論時局。

這群分散昆明市郊上課,聞警報紛紛找防空洞躲避轟炸,連教科書參考書也嚴重缺乏的大學生,竟成為日後中國社會和學術界的中流砥柱;物質條件差、經濟困難、躲在一隅的學者,也能抓緊機會著述研究,寫出傳世之作,足以顯示昔日知識分子的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

談西南聯大,很難不想到六、七十年代瘋魔感染不少港、台中學生的小說─鹿橋著的《未央歌》。

《未央歌》的背景是昆明西南聯大,故事中的主角人物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出奇地簡單而純樸,感情真摯,學生都一心向學,盡情享受追求學問和愛情的大學生活。像《未央歌》故事中單純向學和戀愛的大學生,相信今天再難得見了。他們不止對現實生活的艱苦和爾虞我詐陌生,就算男女學生之間的交往愛慕,也是一片純真,彼此之間互相珍惜,避免傷害,彷彿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我初次接觸《未央歌》還在中學階段,是我的姊姊從朋友處借來的書。昔日這本厚幾百頁的小說,曾是熱門話題,相信曾經感動鼓勵了不少中學生繼續去唸大學。香港如是,台灣也如是。

讀書中幾版序言,可知《未央歌》對台灣學生的感染力遠勝香港,鹿橋到台灣的大學演講,六、七十年代都帶來哄動。另外得知,《未央歌》初稿是五十年代通過王道的《人生雜誌》在香港初次發表印行的。王道是新亞書院的老師,倒不知他原來與鹿橋有交往。近日讀小思老師在《明報》的專欄,也談到她六十年代進新亞書院接觸到《未央歌》,原來大家曾經如許接近。

新一代的大學生追求人生目標,相互吸引交往的方式與內涵當然不同,但其理想主義色彩與真誠應不會因時代而改變。《未央歌》雖然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但感染力量依然不減。









(舊版的《未央歌》)

3 則留言:

  1. 我很喜歡這本書呢!

    報上說,鹿橋未過世前,有許多電視台想買這書的版權改成劇本,但作者堅持不肯,擔心鏡頭拍不出那種文字。

    回覆刪除
  2. Eli,

    鹿橋寫西南聯大中人的感情很細膩,的確不易拍成電視電影。如能拍到費穆的電影 "小城之春"的味道就差不多了。看過嗎?

    關平

    回覆刪除
  3. 有啊。在大學修「中國電影美學」課時看過。

    幾年前中國導演田壯壯重拍,但我還是喜歡費穆版本多一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