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基辛格論中國

讀完前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務卿基辛格去年出版的著作《On China》(論中國),頗有點感想。

本書用了三分一篇幅重述中國歷史,除了為不熟識中國歷史的讀者提供背景資料外,相信目的是證明中國的外交策略和手法,都是繼承幾千年累積下來的傳統。中國歷史部分我們相對熟悉,閱讀時大可略去,或飛快揭過。

基辛格在書中指出,中國在外交談判時避免公開對抗,很多時會把雙方的矛盾擱置一邊,等日後慢慢解決。另外中方會強調雙方的友誼關係,一聲老朋友,很多問題便能解決。其實「求同存異」只是中國解決矛盾時的其中一種策略,但並非永遠如此,遇著敵意的對手不乏針鋒相對的例子。強調雙方友誼這點,我倒同意基辛格的看法,主要還是看國家利益所在,如果雙方利益衝突,更深厚的友誼也得讓路。

我覺得《論中國》這本書最具趣味部分是基辛格追述中美建交一段,當時雙方都有改變對恃,坐下來談判的想法,並通過不同渠道發出訊號,只是因為雙方之間長期的隔漠和誤解,訊息沒有成功傳達。要等美方直接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兩國領導人分別傳話,才得以成功溝通。這也難怪,兩個國家二十多年來互相敵對,發出的訊號要對方收到,但又要第三者看不出,保證一旦失敗後又不會授人以柄,這些安排難度甚高,讀本書可見雙方背後如何費盡心機。如毛澤東特別接受曾撰寫《西行漫筆》(Red Star Over China,又名《紅星高照中國》)的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訪問,通過訪問釋出中美可以會談的訊息,又在國慶活動時安排斯諾上天安門城樓,站在毛身旁拍照,顯示對美國友好,結果訊息沒有被美方收到。世界傳媒見到的,是當年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邀請美國兵兵球隊訪華,被視為「破冰之旅」,所以把中美關係解凍一事,說成是中國「兵兵外交」的成功,忽略了此前雙方已成功開展了秘密接觸。

其實當年中美關係解凍,及後來建交,主要的動力是世界局勢改變,中蘇出現對恃,大家都有聯手抗蘇的需要,所以暫時放下意識型態的分歧,讓路給現實政治。這也解釋了為何自從九十年代蘇聯集團解體後到今天,中美關係一直反覆,要改善簡直舉步為艱,因為中美之間已失去蘇聯這個共同敵人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