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再說中國模式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幅度驚人,沒有受到幾次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國民收入保持每年平均百分之八到九的增長率,表現令人矚目。

回頭過去三十年,中國能否就發展經驗來一次總結,以便制定戰略面對未來呢?中外學者意見紛紜,就「中國模式」辯論熱烈。 幾個月前,我曾在網誌上介紹過耶魯大學陳志武的《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認為中國的發展道路,未能脫離西方式依賴整體金融系統融資模式,「中國模式」並非另闢途徑的發展道路。香港科大的丁學良也出版了《辯論「中國模式」》,以公共演講方式,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崛起」的經驗。丁學良的觀點主要是指出,中國近日來的經濟發展是很多偶然歷史因素的組合,認為不存在獨特的「中國模式」。

中國學者張維為著的《中國震撼 ──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應是這場有關「中國模式」辯論的重要一頁。作者指出中國三十年發展速度之快、幅度之闊、影響之大,都是歷史上前所未有,不能隨便套用西方一些現成概念簡單解釋。作者在書中提出,中國的發展,應從大社會大歷史的視野去了解,是一個古老文明轉化成現代國家後重新出發,所以獨特而自成規律。




該書作者外訪經驗豐富,足跡踏遍過百國家,可以隨手援引東歐、印度和其他東亞地區的發展經驗作比較,而非閉門造車式自己吹噓,為「中國模式」造勢,所以值得一讀。但我看他強調的中國模式,主要是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作總結,而非新的理論架構的探討,雖具歸納意義,但未見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支持。

「中國模式」還是個熱門的討論話題,把正反各方面的論據讀完後互相對照,是特別有趣的閱讀經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