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被遺忘的名字





他祖籍四川,1949年大陸解放後隨家人赴台灣,在台灣上中學,升讀台灣大學哲學系,思想家殷海光的學生。五十年代與李敖、王尚義合稱台大三大才子。李和王的作品,在六、七十年代對港、台的大學生影響深遠。這一代人不少都讀過李敖嚴厲批判中國文化之作:《傳統下的獨白》,及王尚義慨嘆傷感失落的《野鴿子的黃昏》。我中學時代還讀過王尚義的《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開啟了我們當時還是混混噩噩的腦袋。




劉大任小說《蜉蝣群落》中,有一節寫台大校園中一次談存在主義的演講會,有人抱個結他上台,唱了一曲《Green Field》, 說:「我認為這首歌最存在了」,然後鞠躬下台,寫的就是他,在劉大任的小說未寫之前
,這個故事金炳興已一早說了。



他大學時期已經思想左傾,與李敖、王尚義、陳鼓應、翁松燃等辦過讀書會,畢業後因串連組黨,被國民黨政府抓進監牢,拘禁了兩個多月,靠父親關係把他弄出來,出獄後去了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碩士課程。他的父親叫包華國,國民黨CC派的大黨工。他在台灣的蹤跡,可以從網絡上找到,王尚義的妹妹,曾與李敖誕下私生女李文的王尚勤在回憶錄《四十年來雲和月》中,曾詳細寫過他們當時的生活。





他六十年代末輾轉來了香港,行蹤有點神秘,不願公開露面,但在文化圈中很有名氣,從1968開始,他在香港幾份知識分子仝人刊物《盤古雜誌》、《明報月刊》等,發表了幾篇氣勢磅礡的文章,如《從匪情到國情》、由胡菊人執筆,幾個人合意的《海外中國人的回歸與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建、創建與實建》、《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等,是當時知識分子回歸運動的發起人,號召重建中國人身份,認同中國是必須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頗引起一定迴響。在接著幾年,他試圖組織一群大學生領袖和活躍份子辦一份叫《生活》的雜誌,但不成功,幾期試刊後告終。他還幕後策動70年代初期對香港大學生及知識分子影響深遠的「反越戰」、「中文運動」、「保釣運動」等幾場社會運動。另外,他也以筆名在《新晚報》發表一系列介紹西方「新左派」思潮的文章。

相信因為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他思想上受到衝擊,70年代中期封筆,擺脫知識分子圈子,做古董生意至今。

他就是包奕明,筆名包錯石。

1 則留言:

  1. 剛看到包先生的葬禮,和李敖天上重逢,有感。

    https://youtu.be/OvnEr5GN-v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