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1日,是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紀念。就我所知的紀念活動,已有台灣國家圖書館「利瑪竇紀念展覽」,和輔仁大學的「紀念利瑪竇逝世4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並舉辦《科學與藝術之間-耶穌會士卜彌格作品展》、《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利瑪竇-龍之國度」的耶穌會士紀錄片首映等活動。
北京首都博物館在二月開始,舉辦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義大利馬爾凱大區政府合作推出的《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覽,展示了當時中國和義大利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輝煌。意方精選了包括拉斐爾、提香等文藝復興大師佳作在內的72件展品。這個展覽接著移師到上海、南京和澳門舉行。
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也展出了利瑪竇在明朝萬曆年間製作的世界地圖,顯示了該館對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紀念的重視。
利瑪竇是一手把現代的西方文化和科技發展帶來中國,同時把中國人的學術、思想和文化介紹給歐洲,促進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開創者,他對東西文化交流的貢獻至鉅。
利瑪竇來華目的是為了傳教,但他大膽改變當時歐洲天主教士高高在上,把非我族類全部當作無知蠻族,奉行征服同化的粗暴陋習,改而虛心學習傳教對象的文化風俗。他來中國後學習中文,研究中國傳統思想,與士大夫階層論交,以平等尊重的公開辯論方法,嬴得有識之士的尊敬。他爭取回來的中國第一代天主教徒如徐光啟、李之藻,都是明朝大臣中的表表者,有理有節。先被利瑪竇介紹進來的世界地圖、西方曆法、幾何、自行鐘技術所折服,進而接受天主教義,領洗入教。
利瑪竇了解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敬孔祭祖並非偶像崇拜,而是對祖先和古代聖人的尊敬,傳教時主張保持中國人的良好傳統,嬴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接納,也為中國的傳教事業打下良好基礎。
對利瑪竇的權宜政策,天主教會中不乏反對聲音,尤其是當時以菲律賓作傳教基地,依仗西班牙皇室支持的天主教托缽修會如道明會、方濟各會和思定會等蠢蠢欲動,想打破依仗葡萄牙皇室支持的耶穌會壟斷的中國傳教特權。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爭奪東方殖民地利益的衝突,加上各天主教修會間互爭傳教特權的內鬨,把本來無關教義,由利瑪竇一手訂立,容許中國天主教徒敬孔祭祖的權宜策略推翻,導致與康熙朝廷一發不可收拾的正面衝突。最後演變成天主教在中國的「禮儀之爭」,釀成天主教會在1720年被驅逐出中國的教難。要到1939年,教廷才正式承認中國信眾祭祖敬孔為社會習俗,而非異教的偶像崇拜。
正是因為「禮儀之爭」帶來的教會內部矛盾,利瑪竇列聖品的討論,要遲至1984年才提出,但不成功。今年利瑪竇在意大利馬切拉塔出生地教區的朱利奧多利主教(Claudio Giuliodori)又再提出利瑪竇列真福品的討論。主教表示,利瑪竇「進入中國文化,但沒有喪失自己,並通過一種方式向這個文化介紹福音的要義」。主教說,利氏與中國人的關係「是以尊重的態度在對話的處境中展開,但他沒有忘記傳揚福音的使命」。
剛好讀了上海博物館編的《利瑪竇 – 行旅中國記》,是上博為《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覽編的特刊,書內附了不少珍貴圖片,相信是這個展覽的重要部分。書內有朱維錚等多位上海學者甚具睿見的研究和分析文章,值得細讀。
《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覽現正在南京展出,下一站將是澳門。友儕間已經熱烈討論如何組織澳門之行了。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利瑪竇 -- 東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