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香港另類人物 -- 黃效文



儘管故事曾被國際性傳媒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報道過,香港電台亦曾幾次訪問,黃效文的名字,對不少香港人來說,仍然會感到陌生。

對習慣講投資論經濟的香港人來說,在香港出生和成長的黃效文是個另類:曾任《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記者和攝影師、創辦「中國探險學會」,探索發現長江的新源頭,他現時致力於中國的保育工作,「中國探險學會」還在內地建立了幾個中心和博物館,協助邊遠地區的自然生態和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育。這樣的工作和生活,相信大部份香港人不敢想像。

儘管黃效文的工作,得到不少國際性機構和企業的支持,他這個人應算是世界級人物了;但香港的傳媒對他本人和他的工作報道仍然不多,這不能不令人感覺有點遺憾。

剛讀了黃效文前幾年由台灣「天下文化」替他出版的兩本圖文集:《神山隱谷》和《秘境尋蹤》,都是作者在世界各地奔跑,致力探險和保育工作的一些紀錄和個人感受,確是難得的另類閱讀經驗。




書中的照片顯示那些秘境隱谷的奇詭幽美,配合當地人文生活的細節,作者恍如在另外一個星球生活。書中敘述的世界和生活,如斯陌生,如斯遙遠,好像與世無爭的世外高人,馳騁在潔白無瑕的天地中,凡塵不染。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例如,「中國探險學會」其中一個中心致力繁殖藏獒,他們深入西藏高原,尋找純種藏獒,進行繁殖,力求保留這些純種的種群。在尋找純種藏獒的過程中,又要四處訪尋,又要與犬主討價還價,回中心後要悉心照料撫養,才能完成目標。

又如他們對野牛、藏原羚及盤羊的保育,首先是走遍青藏高原,到處尋找這些稀有動物的蹤跡,找到之後,先收集標本,研究生態,了解當地獵人的作業方式,再提出保育計劃。有時,不清楚各方的需要,一味嚴加立例,禁止獵殺,並非最佳保育方法。訂下合理的管理規矩,容許有限度的捕獵,反而能提高受保護動物的價值,發動區內人士參與,合力保存,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黃效文的紀錄中,不乏這些例子,讓我們這些外行人大開眼界。

看世界上各地對瀕臨絕種稀有動物保育的辯論,往往演變成兩極化。一是立下苛法,嚴禁捕獵,導致猛獸繁殖,難於控制,破壞區內農民的莊稼,擾亂人民的生活;一是放棄不管,任由捕獵,以致這些動物生存數量急速下降,瀕臨絕種。都是各走極端,對保育並無好處。讀黃效文的書,可以令我們開竅。

多說幾句,黃效文是我的中學同學,記憶中印象是不怎麼努力唸書,整天拿著照相機到處跑拍攝照片,大學畢業後當上記者和攝影師,最後走上探險和保育工作的道路。他的經驗足以啟迪香港的家長,人生道路寬闊,重要是發展個人興趣和專長,持之以恒。黃效文作為一個香港另類人物,很有啟示作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