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張隆溪:五色韻母



我一向對「文革」一代的成長經驗很感興趣,原因可能是大家屬於相同的年齡層,不少成長經驗交叉而過:碰巧我童年時代移居香港,他們留在內地,經歷了規模至大、影響深遠的「文化大革命」,才造成日後彼此之間文化背景、學問修養、道德倫理和待人處事等的分野。我時常想,如果我留在內地,沒有來港人生的際遇又有何不同?

讀張隆溪教授的新作《五色韻母》,對他的「文革」經歷感受特別強烈。張隆溪在成都成長,1969到72年在農村插隊落戶當知青,一面「修理地球」一面自修自學,學到英文,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此成為一個文化人。1972年他被調回成都,在市汽車運輸公司當了五年的修理工,就是在這幾年他通過朋友關係,借到英文文學圖書,系統地自修了英國文學,後來以同等學歷考入北京大學外文系研究生,再去了美國哈佛大學唸了博士,當上大學教授。

相信張隆溪他們那一代能走上學術道路,靠的一定是自己鍥而不捨的意志和毅力。「文革」之後學校停辦,他們一代中學畢業生紛紛下放鄉村務農,後來獲得機會返回城市當工人,十年內的每天生活,不是下田掘地,便是修理汽車,利用工餘時間努力學習。終有所成的,相信只是少數,不少「知青」的青春和前途都就此埋葬。。可以想像,他們為了讀書為了追求學問,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我們在香港成長的同輩,要多幾十倍幾百倍。

張隆溪筆下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些愛才若渴的長輩,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不惜冒險,借英文書給他看,帶領他的成長,推薦他走進學術的殿堂。

1 則留言:

  1. 多年前讀過張隆溪的一本關於文學理論的小書。聽你的介紹,覺得這本寫他自己的書很有趣。經過文革洗禮而又能走上學術路的人真的很少。認識一位在文革時被流放到農村的畫家,沒有顏料下,竟然割破指頭畫畫。後來在日本成了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