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金斯堡與克勞厄

既然談起三藩市「城市之光」(City Lights) 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不妨多談幾句其中一、二核心人物。

金斯堡(Allen Ginsberg)是個很具爭議性的詩人,五十年代以充滿失落自毀意識的長詩《咆哮》(Howl)一舉成名。他是美國五十年代「跨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六十年代繼續領導抗衡文化運動,率領知識分子和學生反對越戰,訪河內和古巴;美國最後在七十年代從越南撤軍,主要是敵不過國內的反戰潮,金斯堡是始創者。他也是七十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精神領導,嬉皮士吸食大麻和迷幻藥,「垮掉的一代」在五十年代一早做了。八、九十年代金斯堡研究禪修和密宗,喜歡東方神秘主義。他同時也是主張性解放同性戀合法化的大將,三藩市成為整個美國最「自由開放」的城市,金斯堡有一定貢獻。受金斯堡影響的名人不少,其中包括鮑勃達倫(Bob Dylan)和披頭四中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尼(Paul McKartney),都是流行音樂的翹楚人物。


克勞厄(Jack Kerouac)的成名作是《在路上》(On the Road),一本半自傳體的小說,寫虛無粗暴自殘一代在美國的流浪生活。生活沒有目的,收入拮据,只有一路流浪一路找散工勉強謀生。這些自我放逐的一代整天吸毒酗酒,斷斷續續尋找不穩定的男女關係。克勞厄的小說到了八、九十年代已少人閱讀了,相信意圖繼承他筆下自我放逐的流浪生活者也不多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