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完諾域治(John Julius Norwich)在2011 出版,談羅馬天主教廷歷史的《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甚感暢快,因為這本書把我一向有極大興趣,但又所知不多,而天主教會一向不讓教徒了解的教會歷史和280位教宗的強項弱點都一一抖出來了。
諾域治的《羅馬教皇譜》從聖伯多祿(聖彼得)開始,一直寫到2005登位的本篤十六世,經歷二千年多,280位教皇,涉及人物之多,時間之長,事情之瑣碎複雜,並非等閒作者能夠輕易駕御。尤其是早期(400 AD)前教會並未有可信的歷史紀錄;到了中世紀,有因種種有意無意的人為干擾,人物和事件時常被混淆,也可能曾受竄改,故此要為讀者梳理描繪出真相並不容易。作為讀者,我從字裡行間也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處理上的努力,有助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裡且舉幾個頗為意見分歧的例子:如作者明言,根據《使徒行傳》,聖伯多祿(聖彼得)並未曾在羅馬傳教,他只是因為信奉耶穌新教,作為罪犯被押解到羅馬執行死刑,所以把羅馬主教認定為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並把天主教會奠基羅馬代代相傳是受質疑的,起碼到中世紀前的東方教會信眾一定比羅馬多,神學上成就也比羅馬更超越。這也是羅馬教會與東方正教雖然侍奉同一上主,千多年來卻一直分裂的主要原因。
又如據說於公元855至857年登上教皇寶座的若望/喬安娜八世(John/Joannes Anglicus),傳說是來自英國的女性,女扮男裝,去雅典求學,因學問出眾,回羅馬深受擁護被選為教皇,在位期間一次在羅馬出巡途中產子,被羅馬教眾折磨至死(一說被教會囚禁至死),作者也把這個教會的傳聞清楚羅列,讓讀者作判斷。這段少為天主教信眾所知的歷史/傳說,德國人曾經在2009年拍成影片:《女教皇傳》(台譯《聖袍天下:驚世女教皇》,"Pope Joan" 2009),可惜未見在港上映,也沒有被傳媒重視,少見談論和報導。
又如近代的庇護十一世和庇護十二世,在位時適逢二十世紀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為了貫徹反共原則,對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肆虐採取容忍態度,甚至不避本身的反猶太人立場,對納粹迫害猶太人種種暴行避免譴責。他們這種非人道,違背天主教教義作出的污點,作者也並未掩飾,直接列出。
另一個我特別感興建的歷史懸案是中世紀的多次羅馬教會分裂,西歐多次同時出現一個以上的教皇,原來這現象與羅馬教廷,遠在奧地利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西班牙國王,和法國國王等的互相爭權奪利,力圖擴大自己的疆土和影響範圍,政權與當地的主教團互相鈎結,爭奪教皇皇位有關。歐洲貴族皇室一直與羅馬教廷爭權,貴族皇室掌握紅衣主教的任命,如這些貴族皇室對教皇任命不能達成協議,各行其事,便避免不了分裂,弄到各自擁立教皇,把教皇當作貴族皇室的傀儡。
歷史上200多教皇,有些教皇品行惡劣,貪污腐敗,斂財好色,窮奢極侈,大攪裙帶關係,把子侄提為紅衣主教,意圖延續家族對羅馬教廷的統治,比比皆是,也不算秘聞了。
諾域治自稱是個不可知論(即不肯定天主/上帝是否存在)的英國聖公會基督教徒,他既然不是死心塌地的羅馬天主教徒,對羅馬天主教廷的觀察和敘述當然少了教徒式的尊敬,好處是較能客觀描述和分析歷任教皇的角色。以中世紀以降為例,其實如果撇除了天主在世代表的稱號,羅馬天主教皇不外是義大利半島上一個政治上的諸侯封邑 -- 教皇封邑的領主,他要維護領土完整,要與鄰邑如威尼斯,拿坡里,托斯干尼等爭奪領土,一如其他義大利半島諸侯封邑,他們一向缺乏自己軍事力量,只靠僱佣兵守護疆界,還要應付神聖羅馬帝國皇室,西班牙國王,法國國王,再加上拜占廷帝國及其後的奧斯曼伊斯蘭帝國等的領土野心。羅馬教皇除了作為天主的代表可以向西歐各地教會收取捐獻,因而資源較豐富外,其他地位與一般皇室貴族無異。既然如此,又豈可對其學問人格道德作特別的要求?就這個觀點,諾域治對筆下的教皇的批評,可能要比死心塌地的羅馬天主教徒更寬容更具同情心。
諾域治不算是歷史學者,他一早聲明,著作主要針對普羅大眾讀者,用平易近人的筆法,把歷史事實為讀者娓娓道來,避開了一些歷史事實學術上的爭議,也盡量減少學術書中不可能避開的註腳對讀者閱讀上的不便。這點本書確能做到。但他也沒有避開一些問題背後資料過濾的需要。
諾域治曾為英國廣播電台(John Julius Norwich)製作多集歷史紀錄片,過往有關地中海和威尼斯普及歷史的作品頗受好評。
(喬安娜八世(John/Joannes Angl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