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知青》播出後,在網上引起不少議論,其中不少評論指他避重就輕,描述「文革」後知青上山下鄉的生活偏頗,不夠全面,未能反映當時下鄉知青的真實生活。
梁曉聲是「文革」後第一批冒出來的新進作家,我大致看過他的早期作品,不過印象不深。這次我是在不知有電視劇,純粹對近幾年「知青文學」發生興趣的背景下,買了他兩大冊的小說《知青》。看完之後,在網上看到討論熱鬧,再補看了兩、三集同名電視劇,發覺電視劇頗貼近原著小說。
梁曉聲是著名的北大荒作家,小說《知青》很能表現他對下鄉生活青春無悔的主題,但篇幅有點冗長,上下冊合計整整一千頁,內容偏重下鄉知青的生活瑣事,沒有相應的大衝突大矛盾來提升小說的主題。結果成為北大荒黑龍江生產兵團生活的記錄。小塊文章段落,沒能拼湊出與一千頁篇幅配合的長篇史詩。所以,我同意不少評論的看法,太多個人之間的矛盾恩怨愛情,但沒有一條更高層次的主線貫穿起來,整體小說顯得零散,讀者可能覺得沉悶。
「文革」時有些場面很能突出時代氣息,如朝請示晚匯報,表演樣板戲和樣板舞的僵硬公式化,大批鬥的場面,小說《知青》裡沒有提及,或者只是輕描淡寫,電視劇也少見這些場面,難怪評論者不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