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中國製造」的指責

貼著「中國製造」標簽的貨品當今正充斥歐美市場,近年美國的時興話題是攻擊中國,藉口不一︰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搶去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加劇美國的失業率;中國不尊重知識產權,任意抄襲,侵權軟件到處可見;中國廠家不守承諾,不按照訂單的標準和要求出貨,隨時提價;中國工廠環境惡劣,剋扣工資,簡直是血汗工廠。

外國傳媒對中國的種種指責,無可否認許多是事實,問題是這些指責很片面。

例如指中國搶去美國人的工作,但流向中國的訂單中,有多少真正從美國轉移?又有多少是從台灣、韓國和香港流過去的?中國確實有很多盜版軟件,但跟十年前比較,這幾年間中國付出了多少軟件費用?廠家不守承諾、不按訂單的標準和要求出貨,我聽過不少,但因此遭到退貨,又或者失去訂單以致倒閉的工廠呢?中國的工廠多的是,互相競爭,不愁無人接單。工廠的環境惡劣也時見報道,勞資糾紛增加,近年來富士康頻頻出事大家都曉得,並非新聞;近年工資上漲,珠三角一度鬧工人荒,已經有工廠遷去內陸偏遠地區,有些訂單更流去越南和孟加拉了。

剛讀了一位美國買家駐華代表Paul Midler寫的的中國工作經驗︰《Poorly Made in China》(在中國惡劣製造),便是對上面列出的現象作指責,內容甚多第一身經驗,相信大部分是實情。問題是他寫的是從美國買家角度出發,一味指摘中國廠家處處不是,但他忘記了,把訂單轉來的美國買家賺錢也絕對不少。他指中國廠家賺個盤滿砵滿,忘記了美國買方年年壓價,賺的才是大份。

本書的台版翻譯取名《黑心帝國》,比英文原名誇張得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