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海外的人,很難了解三十年改革開放對內地農村生活的影響。剛讀了一位湖南農村出生和長大的小子,怎樣辛苦掙扎,憑著努力讀書,通過考進大學,來到北京工作取得戶口的艱苦歷程。這便是十年砍柴所著的《進城走了十八年》。
作者名字不算陌生,我介紹過他寫的《水滸傳》讀後筆記,覺得他分析水滸人物的性格另有角度,言人所未道。 本書是作者對自己成長歲月的回憶,他出生於七十年代,那時當農民的生活依然近艱苦。作者自述小小年紀便上山砍柴,挑回家作燃料,另外,還幫忙自己一家的自留地耕作,也替大隊放牛,賺點微薄工分。當時還沒有電視,農村唯一娛樂,是公社的放影隊走遍各村,輪流去放電影。我們城市人有時會被古人的詩詞和畫作誤導,把農村生活浪漫美化,以為放牛是輕鬆玩意,牧童坐在牛背讀書,躲在樹蔭練習作畫,倒是不知民間疾苦了。
作者上中學要走幾小時路到鎮上,惟有在學校附近安排住宿,農村孩子比城鎮子弟經濟條件差得多,所以成績參差。高考第一年落第,到次年才取得優異成績升學。
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訊息是:昔日農村子弟要擺脫農民身份只得兩種途徑,考上大學和當兵。這種心態,隨著農村的改革開放,應該全然改變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