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想了解香港的暢銷書榜情況,我雖然已經退出江湖,但算有幾十年出版及圖書零售管理經驗。姑且就我對暢銷書榜的了解,略述如下﹕
香港人看書,很受宣傳、口碑和名氣影響,基本上以話題書為主。別人看了稱讚,有了口碑,再經傳媒推動,大家便一窩蜂去購買,成為暢銷書。
不能光看書店的暢銷榜。書店發表的暢銷榜有一定促銷意圖,各自統計,自定標準,也沒有監察,所以傳媒公布的書店暢銷榜,不少是經過加工調整後的結果。很多書店都有出版部門,發表的暢銷榜如果零售和發行合在一起計算,自己出版的書當然較多上榜。既然發表暢銷榜是為了促銷,把一些暢銷的工具書都列入榜上沒有作用,不會幫助促銷,把這些書調整掉更能反映當地的閱讀傾向。舉些極端例子,每年學校開學,老師都會在書單列出希望學生購買的字典,這段時間內字典銷量隨時成為銷售首位。每年年底,香港人都喜歡買來年的《運程》回來,八卦一番,作為閒話資料,兩個月內銷幾十萬冊。要不要放進暢銷書榜,很具爭議性。又如每年年頭,本地的實用交通地圖都會更新內容,這是職業司機,送貨速遞,甚至普通市民都必備的工具書,年頭銷量驚人,但放在暢銷榜上沒有意義。
外國發表的暢銷書榜都是分類榜,正是為了把某些類別,如小說和非小說,目的都是為了促銷。
香港人看的消閒書其實與世界其他地區分別不大,不離小說、勵志、實用和話題幾個大類。從這幾個主要分類中,分別找出暢銷書目作比較,會更有意義。
暢銷書可以顯示一個城市的閱讀偏好或是傾向,反映出一般市民關心的事物和話題,但不如某些文化人所言,會起到引導社會的作用。隨著教育普及,全民識字,閱讀失去了引導社會的作用,暢銷書只反映一般市民的庸俗口味。
流行或暢銷圖書反映了社會的主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什麼才算是社會的主流價值?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多元化多中心,沒有統一的主流群體,各自分散成為分眾,缺乏公認的主流社會價值。以香港的暢銷書為例,種類繁多,沒有一定規律,當然主要還是輕鬆、通俗、流行趣味的書種上榜。
在香港每年銷售過萬冊的,都可列入皇牌暢銷書。這些暢銷書大部分是操作性的產品。不過市場操作有太多不穩定因素。就算一切照足方程式去操作,都不一定成功。
拿人口相等,購書率接近的不同地區城市每年的中等銷量圖書作比較,更能顯示出版人和書店經營者能否掌握讀者的閱讀口味。這些中等銷量的書,可以通過編輯和出版人選題,編輯、設計印刷的努力,再加上合適宣傳推廣,結果讀者接受,有一定銷量,出版社也能賺點錢。中等銷量圖書才是出版經營者的工作目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