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霸權》一書出版後,一直受到很多讚譽,尤其傳媒中人,捧場者眾,我認為其實是反對政府的輿論造勢,跟本書實際的內容關係不大。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既然曾經是香港房地產的發展商的重要助手,很多人以為是大爆內幕之作。豈料細閱之下,不難發現無甚突出,連香港房地產市場為何成今天的幾家大發展商壟斷,也語焉不詳,傳媒輿論有點過譽。
房地產市場本來並非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昔日的英資洋行佔壟斷地位,集中在中環、尖沙咀等商業旺區發展,差不多擁有全部的商廈。城市中的邊緣地區則廉價撥給各英資集團,用作發電廠、煤氣鼓、汽油鼓等公用事業,以及昔日經濟命脈的碼頭和船塢,作造船修船之用。英資財團對中等階層的住屋市場無心兼顧,才有許多小型華資發展商的出現。看看油麻地、深水埗、北角、筲箕灣、荃灣等地區的舊樓,都是中、小型華資發展商建築起來的。
這個英資、華資財團分佔市場,各有所司現象出現重大改變,其實因九七回歸問題引起。英資財團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不足,紛紛部署撤出,才令到不少黃金地段的房地產轉到對香港前途相對樂觀的華資財團手上,形成今天少數華資財團控制大局的形勢。再加上本來是英資擁有香港電訊、香港電燈、煤氣公司、會德豐、和記集團、黃埔船塢,經幾番併購,最後被華資收購,成為華資財團幾家獨大的局面。剩下還有一定影響力的英資發展商,數來數去,只剩下本來是最大地主的置地,及憑藉原來太古船塢擴大的太古地產,連鴉片戰爭前已經營的主要業務如出入口貿易、船運、船塢碼頭倉庫都放棄了。奇怪的是談《地產霸權》,不見對以前英資如何操縱市場,華資如何乘虛而入有所交代。
《地產霸權》的重點是華資財團房地產發展商佔據壟斷地位後不斷收購土地,屯積居奇,另外以高價競相買地,以求維持其壟斷性,防止新發展商加入競爭,另方面不斷創造新的買樓絕招,如剋扣實用面積大賣「發水樓」,建築幾百呎蚊形「豪宅」,利用法律漏洞把豁免的公共設施面積化為單位呎數賣錢,都不是秘密。幾家華資財團房地產發展商手頭的土地儲備,足夠起碼5~6年的發展需要,遠超過特區政府能夠控制的可供發展土地量,也不是新聞。
現今最有能力扭轉大局的是特區政府。我從來都不相信香港土地不足,無法增加供應的神話。例如,政府可以改變高地價政策來拍賣土地,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把部分原來留作政府和公共用地的地皮改為商住用途,至少混合使用;把可賣土地提早推出,不需要先解決三通一平問題;前啟德機場的土地,閒置十多年還不見加速發展;另外這麼多的郊野公園用地,把少部分改為商住用地也不會引起太多反對聲音。再加上為新推出的地皮加上種種發展規限,如訂明要建多少中小型單位,劃出部分單位作公共用途等。財團手頭屯積這麼多土地,他們時常申請改變土地用途,把農地和工業用地改建住宅,特區政府在批出改變土地用途的申請時,同樣也可以增加各種規限。
香港房地產的發展很不平衡,出現偏差,被幾家超級龐大的發展商壟斷,這現象本來不是新聞,大家有目共睹。只不過近年來因樓價飛漲,升斗市民眼看無論怎樣努力賺錢儲蓄都上車無望,才會口出怨言,積聚越來越多的怨氣。大家熱捧《地產霸權》,只不過是借題發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