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文章一向用繁體字發表,但在內地卻用簡體字。我的辦法是先用電腦寫好繁體存檔,要用簡體字發表,按動文字處理系統的繁轉簡功能,一下子文章都轉為簡體了。不過要把文章從簡體轉作繁體,則複雜得多,有些簡體字是同一個字代替幾個繁體字。
例如簡體「干」字,可以是繁體的「乾濕」的「乾」、「幹部」的「幹」和繁簡並行的「干擾」的「干」。大家都聽過內地有食肆把「乾炒牛河」譯成英語的笑話,便是把繁體的「乾」轉成簡體「干」,再解成繁體的「幹」。簡體轉作繁體時,得特別留意。
又如簡體「发」字,同時是繁體「發財」的「發」和「頭髮」的「髮」;最多人弄錯是簡體「后」字,同時是繁體「皇后」的「后」和「前後」的「後」,從簡轉繁,一不小心便會出錯。
最近讀了汪曾祺子女合寫,記念他們父親的文集:《我們的老頭──汪曾祺》,便是一本文字從簡轉繁,用繁體出版,結果錯誤特多的書。有些是不必要的簡體轉了繁體,如「只有」的「只」都變成「祇」、「了解」都變成「瞭解」,兩者都不能算錯,「只」編者不曉得因為約定俗成,兩字的簡體在繁體版都已經廣泛使用了。
最難忍受的是人名,汪曾祺曾改編《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為話劇,後來再改編作京劇。《我們的老頭──汪曾祺》書中凡是「范進」都變了「範進」;北京三聯的前老總「范用」都變作「範用」,連人家的姓也改了。
也有些可能編者識見有限,應繁不繁的例子。如北京老字號鞋帽店,大名鼎鼎的「內聯陞」,變了「內聯升」;繁體「一齣戲」絕對不能寫作「一出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