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薛興國新書《吃得有文化》,獲益良多。薛兄一向精心收集和研讀有關飲食群書,文章寫來引經據典,寫了多本談飲食文化的書,多讀確能增加對飲食的識見。
書中有一章談到苦瓜,說其又名菩達。不是薛兄提點,我還不知道菩達就是苦瓜呢。
我們小時有民謠,大家都熟唸:「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子薑。子薑辣,買菩達。菩達苦,買豬肚……」當時不明菩達何物,只曉得味苦,原來就是小孩子一向畏食的苦瓜。
我小時也不吃苦瓜,母親曾經弄鯪魚肉釀苦瓜,我們小孩子只吃餡料的魚肉,邊上的苦瓜都棄掉了。要到年紀再長,才間中一嘗潮州菜的苦瓜黃豆排骨湯,也是嫌味苦,不經常吃。大家都讚美苦瓜是君子菜,味苦而清,但年紀輕時實在不懂欣賞,可免則免。
我要到近十年八載才不排斥吃苦瓜,未曾自己買回來做菜,但外出吃飯,間中會點一味涼瓜炆斑翅或涼瓜炒牛肉,順便吃幾片苦瓜。
近年回家鄉,親友介紹吃釀苦瓜。是用豬肉和鯪魚肉攪勻先煎,老火再煮,要足夠火候,然後貯藏一夜,翌日再吃,大家說這個煮法才會入味,苦瓜不苦。
我一向鍾意食涼瓜牛肉.如果涼瓜不苦,似乎失去了食涼瓜的原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