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2009香港書展的一些觀察
(這篇文章是應北京新聞出版總署屬下的《出版參考》寫的,這裡先發表,算是作個記錄)
香港書展從1990年開始由貿易發展局舉辦,出版業界聯手支持,到2009年已踏進20周年了。這裡嘗試就個人的觀察,與眾分享香港書展的一些特點,好讓大家了解今年的特點和不足之處。
2009年書展由7月22日開始,至7月28日結束,為期一周,與過去的編排沒有分別。今年特別具吸引力的,是會展中心中庭擴建後,展位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令參展商從四百多增至五百。展場通道也擴闊了,可以容納更多的參觀者,通道較前暢順,大大減少了擠逼。大會統計總進場人數達九十萬,超過去年的八十三萬約百分之八,又一次創下新紀錄。
香港書展的宣傳成功,主辦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和臺北等城市舉行巡迴路演,派出香港作家聯同當地文化界人士,暢談參與香港書展的感受,以及他們對兩岸三地出版活動的觀察。這些宣傳推廣活動,至少有助提高香港書展的文化品位,吸引到更多外地的參觀者。今年廣州和深圳都有過百人的書展參觀團前來,令書展增加了熱鬧氣氛。開幕當天請來新聞出版總署柳斌傑署長當主禮嘉賓,肯定香港書展的多樣化,也為同業帶來話題。
香港出版社及圖書同業一向對書展的支持不遺餘力,趁展位增加紛紛把展館擴大,看準這是個香港市民的獵書嘉年華,緊抓一年一度的銷售機會。根據參展商公布的初步數字,今年銷售額平均錄得超過百份之十以上的升幅,應算得到滿意成果了。台灣館未能分配到一號主場館,給編到上兩層的三號館,人流不足,就算提早加大折扣也未能挽回頹勢。台灣參展商表示,大會如不改善,明年將會撤出,看來有待安撫。內地館則一分為二,一號館和三號館各佔一半。近年來的內地館趨勢,是廣東和深圳的國營加民營圖書零售商紛紛登陸,看準香港書展的大賣場特色,全力搶攻少兒、通俗和生活類簡體字圖書市場,折扣促銷,看來應該收效不俗。反而遠道而來的一些省外或全國性出版社未能適應,仍然當作新版書的展覽會,帶來展示的圖書冊數不多,兼未能對準讀者對象,既缺乏吸引力,賣不出去還要退回,勞民傷財。
香港書展的定位在這幾年愈加清晰,放棄邀請國際性圖書出版商,版權貿易算是聊備一格,走走過場,反而認定書展是全港市民廣泛參與的獵書嘉年華,雖然境界偏低,仍然是市民至少一年一度親近書香的好機會,引起讀者對圖書的興趣,養成平時多去書店的習慣,推動香港出版。參展的香港出版社也努力配合,把出版的圖書集中到每年七月,充分利用書展作促銷,大賣廣告,也有助把書展推向高潮。我覺得香港書展成為市民一年一度的獵書盛事顯然並非有人精心策劃,而是經過多年嘗試,結合多方因素,集合各種力量,逐漸積累,形成主流。這正好也是香港的成功經驗:靠社會開放包容,不忌犯錯多面嘗試,加上各方不斷努力,敢於創新,才摸索出道路,這些經驗值得汲取。能做到進場人數九十萬,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書展,也實在難能可貴。
這幾年來,香港書展有意突出香港在出版和文化方面的優勢,大力宣揚香港的開放多元,兼容並包,能夠吸納、融合外面的各種文化,不論是內地、台灣、東南亞的出版物,只要作品有獨特性吸引力,都在展場中並列,供讀者翻閱。這正是香港獨特的文化優勢。書展請來台灣作家、內地作家,以及遠居海外的華裔作家到來交流、座談和開講座,百花齊放。今年應邀出席的有內地的賈樟柯、張賢亮、陳平原、郭敬明、宋強,台灣的楊照、朱天心,加上香港的也斯、張隆溪、鄭培凱、李歐梵等,算是冠蓋雲集,學術通俗兼顧。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內地和台灣的讀者來趁熱鬧,一睹書展盛況,也收到推廣文化旅遊的效果。
今年的香港書展,一開始便發生所謂「模」(嫩模)事件,有主事者出版年輕新進模特兒的限量版攝影集,趁書展熱潮推出,製造話題。香港書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不同愛好選擇,不同社群展示交流作品的大平台。展出的圖書,既有學術、文化思想作品,也有嚴肅文學創作,當然也不乏流行小說,潮流漫畫,明星歌星的攝影結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圖書共冶一爐,雅俗各賞,正好反映了香港社會多元化的特色。傳媒對「模」(嫩模)事件的誇張報導,扭曲了社會大眾的焦點。書展有二百多項講座活動,請來內地、台灣和香港這麼多名作家與讀者見面交流,還有國際出版要人來開研討會,可惜這些入場聽眾數以百計的活動少見傳媒報導,都給傳媒聚焦的「模」(嫩模)事件掩蓋了。
(文藝廊--任劍輝)
今年的香港書展並不是一致讚譽,貿發局到底是過份注重商業的半官方機構,巡迴路演安排欠妥,對外地的客座講者缺乏尊重,已引起香港派出的「文化大使」不滿。書展雖然與其他機構合作,借助外力提昇文化品位,結果邀請來的講者中,惹來香港文化界爭議的大有人在。書展應一些本地的所謂「中小企」出版社要求,特別在一號展館中部為他們劃出「讀家村」,也引起不少同樣是小型出版社或書店,卻因非我族類未受青睞而有怨言。過去書展當局還試圖找來一、兩外國參展商,力求增加書展的國際性,今年索性放棄,所謂外國參展商都是各國駐港領事館,只是聊備一格,虛應故事。如果主辦當局有意透過書展,把外國的圖書和出版業近況介紹給香港市民,提昇大眾的文化層次,看來有待努力。不過,要求主力開拓香港對外貿易的貿發局擔起提昇大眾文化的任務,可能不切實際。
(文藝廊--舊地圖)
其實如果細心搜尋,不難發現香港書展中一些別具心思的趣味,好像今年特有的文藝廊,展覽主題有作家張愛玲和梁羽生的的照片、手稿和遺物,粵劇名伶任劍輝的照片、粵劇劇本、舊場刊;私人精心收藏的罕見舊地圖,都是匠心獨運,搜集費心的主題展品,可惜宣傳不足,參觀者寥寥。又如展場有家香港惟一專營舊書買賣的「神州舊書文玩」,有一家專營香港本地歷史文物圖書出版的「文化葫蘆」,參展不見得有何經濟收益,在擠擁的人潮中可能受到忽略。
(神州舊書文玩)
(文化葫蘆)
看來日後趨勢將會是東亞幾個主要書展各有分工:北京國際書展得天獨厚,一定是國際出版界進入華文世界的切入點;台北書展正在密鑼緊鼓,精心打造其亞洲圖書交流的角色;香港有開放門戶的傳統,一向是各地華文圖書匯集之所,大可穩佔華文圖書出版的展示平台地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