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近日內地的出版專業報刊有關民營出版的分析和討論,可以看出,民營出版在內地出版業的地位已被納入出版業的正常環節之中。比較前十年民營出版在內地剛起步時,只能在體制之外運作,是邁進了一大步。
猶記民營出版初出現時,經營的都是個人,沒有規章也缺乏制度,大家趁熱門,一窩蜂去炒作一些話題和跟風作品,趕緊賺快錢,很少作長遠經營部署。看不慣者覺得他們的圖書品質低劣,經營一片混亂,渾水摸魚者眾,出現不少違規作業買賣書號現象,呼籲禁止之聲不絕於耳。
經過多年的發展,民營出版市場去蕪存菁,逐漸形成規律,出現了不少以工作室名義運作的策劃機構。這些機構有專職編輯、策劃人員、銷售人員,有完整的管理體系。他們的選題廣泛,舉凡文化學術、財經勵志、原創文學等兼而有之,也引進國外版權。這些圖書也補充了原來國營出版社的不足,豐富了閱讀的題材。
民營工作室有三條通道取得書號:一是將產品授給出版社,取得報酬。二是出版社與民營工作室合組控股公司,一同經營。三是工作室旗下作者與不同的出版社合作,分散出版。新聞出版總署公開表示,只要是踏踏實實做好書的人,不愁沒有書號。這說話是對民營出版已正式肯定。可以相信,書號進一步開放是遲早發生的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